top of page

找個佛教徒做伴侶?

文:法曜法師(Dhammadīpa Sak)原載于《Book B》

 

人生有種種的苦痛是沒法可否認的事實,我們不單要面對自然災害所帶來的苦,也無法改變親友逝去的痛……這樣的人生聽起來並不美好,我們無法掌控命運及難以改變現實,最教人擔心和無奈。對佛教有稍微認識的人應該可以接受此真相,更可藉著佛法修習加強自己的承受能力。無可置疑的是,人生有種種的苦痛,所以一般人很難理解孤獨一個人單身生活下去的意義,而要覓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伴侶來一起過一輩子,這成為人生主要的課題。然而,怎樣才是「適合自己的伴侶」?人生苦短,不要自找麻煩。多年來,我聽聞許多人訴苦,抱怨其伴侶的種種不是,藉此「青春無悔」的主題,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。

 

【一】最佳人選:佛教徒?

 

相當多優秀的佛教徒都希望有個理想的伴侶──一位懂佛法的同修。他們相信或期望一個好的佛教徒伴侶會是體貼、善良、有道德、善解人意、知書達理,彼此相敬如賓,並且可以一同到極樂世界,共享淨土之美、涅槃之樂。就如很多人都認為一般的僧團都是很「和合」,或者套一句佛語,融入「六和敬」的。可是,張開眼睛看看現實社會,事情往往與我們的理想大相徑庭。更不幸的是,展

現在我們眼前一些看似是無法避免的現象,足以讓我們對掌握幸福的一點信心也失去──痛苦一再一再地無情地摧毀我們的心靈。

 

「你為啥要吵我,難道你沒看到我在唸經?」「你沒看到我在禪修嗎?」「我不是和你約法三章──不要打擾我嗎?」諸如此類的不滿,換來的往往是吵吵鬧鬧,甚至是破口大罵,傷了感情與和氣。尤其是在雙方都不願讓步的情形之下,關係就會變本加厲地惡化下去。很多時候雙方都痛恨自己犯下的錯誤,但是在自我(「我語取」)及頑固(「堅」)的作祟下,沒有人會認錯。日復日,年復年,不滿、憤嫉、煩悶等等跟「瞋心」相應的「纏」(有如糾纏不清的線團)便會錯綜複雜、縱橫交錯地影響著心識和情緒;加上在沒有「正見」的情況之下,煩惱便有如越滾越大的雪球,並且深植心中,鬱悶激憤填膺,那不快樂且悱惻的樣子已然無從掩飾;恨和怨的好兄弟一併來勁,令人心力交瘁,在憂愁的摧殘之下──憂郁症就找上門了!

 

【二】佛教徒的通病?

 

有些時候,佛教徒會執著概念似的修行來表揚一己修為(「持戒」)。很不幸的是,有些佛友會以──例如「我在唸經」、「我在禪修」──如斯的藉口,來指斥同修干擾,這不僅長養慢心,而且會引起對方的不滿,讓對方也生起瞋心,真是既沒「慈心」也沒「悲心」,實在有愧修行和道心。

 

在一篇〈完美的佛教男友〉( ‘The Perfect Buddhist Boyfriend’ )的文章中,莉莉安•古爾地(Lillian Guild)表述她和她男朋友的幾個問題。我總結如下:

 

第一、他們對佛教徒圈子都很熟悉,知道如何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高道行修行者的姿態,及顯現他們伴侶關係完美。但是狡猾地裝模作樣表現給他人看(「妄語」)往往會增加他們的壓力。

 

第二、每當有爭吵時,他們會不面對事實而刻意表現自己修行的高,以至出於逃避現實而在蒲團上打起坐來。

 

第三、雖然身為佛教徒沒有肢體上的暴力,可是譏諷的是,很多時候吵架的內容都與修行行為扯上關係,例如禪修時因對方沒有遵守 許諾而向對方發脾氣等等。

 

就從以上的幾個問題來看,這種現象肯定不單單發生在佛教徒身上。諸如此類的事情同樣都會發生在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身上。據我所知,如果在學佛的道路上無法力行謙虛的美德,反而處處要表現自己,這樣肯定會往自己身上增加很多壓力。況且一個明瞭什麼是「善法」(Wholesome)與「不善法」(Unwholesome)的修行者,肯定不會處處表現自己(「我執」),而只會語默正行。尤其修行是每時每刻的事,當碰到有問題的時候讓自己靜下來就是其中一個好法門。要是以逃避的心態來處理事情,終究還是沒有看到「苦諦」的真實意義。在「苦諦」的「八苦」裡面就提到「求不得苦」與「怨憎會苦」的必然事實。假如沒有以「慈心」或「悲心」來接待人世問題,想要趣入「四聖諦」的「苦諦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。就算他們自認對「苦諦」有深刻了解,那也只是耍耍嘴皮、玩弄概念而已。假如伴侶心情很不好,更不能以自己修行道行很高的姿態去惹惱對方:因為這種傲慢的挑釁,會更激怒對方,也同時傷害自己。一個有「悲心」的佛教徒,在此時此刻應更清楚看到自己慢心所帶來對個己和他人的傷害(「業」)。這就是「心念處觀」的一部份了。

 

【三】佛教徒都出家去了嗎?

 

出家是人生的重大選擇,就如要與某某人過一輩子一樣是重大選擇。無論是在家或出家,對於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責任是無論如何無法討價還價的。然而出家是要度眾生,而在家至少要度自己的伴侶。很多時候夫婦在賭氣的情況之下,一方會威脅要出家去了,這是對佛教極大的傷害,也會導致伴侶的不信任和沒安全感。或者一方恐嚇地說要出家去,被威脅一方會厭惡地趕對方出家去,雙方從沒有把出家當成一件大事,反而增加彼此的不信任。這種現象是佛門所恥。就算任何一方立志出家去,應當視作人生大丈夫之行,不是隨便衝口而出;以及,若不先處理好眷屬關係,終會累及佛門:想想看,一個人都度不了,談何度眾生?肯定是來佛門鬧事的。

 

【四】結語

 

雖然說「青春無悔」,其實人生是不可能永無後悔的。關鍵是如果能在早一點了解什麼是快樂的本質,以及知錯能改,則坦然自在的康莊大道就在面前了。我僅借用「七諍滅法」的三法來與各位互為勉勵:誠懇地知道如何善待自己以及善待伴侶為第一;因為失去正念而觸犯了第一個原則,應該要儘快且坦承地親口跟對方道歉為第二原則;第三原則且更加重要的,就是對方親口向你道歉,就要寬大及悲憫地接受。如果任何伴侶都能守著這三個原則,人生就無有悔恨,青春常駐!

bottom of page